漯河政府工作报告
漯河先后摘取"国家园林城市"、"全国绿化模范城市"、"国家森林城市"、"中国特色魅力城市"、"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"等桂冠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市,下面小光头诗集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漯河政府工作报告,一起看一下吧! 漯河政府工作报告篇1 各位代表: 现在,我代表漯河市市人民政府,向大会报告工作,请予审议,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。 一、20xx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,漯河市政府在省委、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,在漯河市人大、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,和漯河市人民一道,团结拼搏,实干创新,漯河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。 ———漯河市经济平稳增长。初步预计,漯河市生产总值952.3亿元,增长9.2%、居全省第8位;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55.3亿元,增长12%、居全省第5位;固定资产投资773.3亿元,增长19.3%、居全省第8位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0.2亿元,增长13.1%、居全省第2位;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2.9亿元,增长16.4%、居全省第7位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81元,增长10%、居全省第4位;农民人均纯收入10893元,增长10.3%、居全省第6位;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20.2亿元,比年初增加76.3亿元、增长22.2%,贷款增量创历史最好水平、增幅居全省第3位。 ———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。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,新兴产业快速发展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549亿元,占漯河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0%;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4亿元,增长36.9%。工业1351工程扎实推进,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3家。双汇集团荣获省长质量奖,新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,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2家,新增省级创新型企业3家。商务中心区、特色商业区建设实现新突破,现代物流园区、城市综合体等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加快推进,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,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。 ———发展动力和后劲持续增强。简政放权力度加大,分两批取消、下放423项行政审批事项和具有审批性质的管理事项;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激发了全民创业活力,漯河市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.4万户,其中,新登记注册企业3294户,增长75.5%。2.5亿元规模的生物医药创投基金获得批复,小微企业发展基金挂牌运营,食品产业基金顺利启动,万洲国际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。31家企业实施了战略重组,引进战略投资33.6亿元。开放招商成果丰硕,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中国(漯河)食品博览会、第十四届全国“村长”论坛和首都经济圈推介会等多项专题招商活动,招引了一批重大项目;实际利用外资7.9亿美元,总量居全省第4位;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92.2亿元,增长15.7%;出口总额5.2亿美元,增长104.8%、居全省第1位。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加大,市定15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13亿元。产业集聚效应更加明显,漯河市6个产业集聚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00亿元,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。临颍县产业集聚区被评为全省“十先”、升格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,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摘取“二星”,漯河市星级产业集聚区占比居全省前列。 ———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明显。漯河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。全年投入和发放各类涉农资金25.4亿元。新建成高标准粮田36万亩。粮食总产174.8万吨,实现“十一连增”。新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、农业产业化集群8个,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740家。蔬菜种植面积97.4万亩,新创建6个国家级蔬菜示范园区。完成植树造林面积5.2万亩。 新增农牧一体的生态循环养殖场28个,漯河市被确定为全省生态循环畜牧业试验示范市。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4.5%,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.5个百分点,夏秋两季秸秆均实现全面禁烧。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加大,新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0.2万亩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22.1万亩,占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总面积的52.9%、居全省第2位。 ———城乡建设力度加大。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新突破,初步预计,漯河市城镇化率达到45.7%,比上年提高1.5个百分点。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获得省政府批复,17项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基本完成。156个城建项目扎实推进,完成投资230亿元,是历年来城市建设投入力度最大、项目建设最多的一年。城中村和旧城区改造稳步推进,完成房屋征收面积200万平方米,开工建设安置房面积280万平方米。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确立了发展定位和总体布局,管理体制得到理顺。西城区开发建设步伐加快,商务中心区重大项目推进顺利。“创卫”工作攻坚破难,已取得阶段性成果,城市形象明显提升。 S330等干线公路完成大修改造,漯河沙河航运港建设快速推进。临颍、舞阳两个县城建设力度加大,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。新解决农村2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,新建、改造农村公路196公里。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。成功创建2个省级生态乡镇、13个省级生态村。17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全面完成,实现2.4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。 ———民生质量得到提高。城镇新增就业5.7万人、再就业2万人,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.7万人。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,农村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工作顺利启动,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、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、新农合补助标准均得到提高。使用8.5亿元住房公积金,帮助5000户住房困难职工改善了居住条件。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.7万套,在全省率先实现公共租赁住房常态化分配。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。漯河市临颍县、舞阳县、郾城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,筹建、改扩建9所中小学,“大班额”问题得到有效缓解。普通高考成绩喜人,漯河高中等学校升入名牌大学的人数大幅增加。职业教育、高等教育积极稳步发展,漯河医专、漯河职院加强软硬件建设,学校竞争力明显提升;漯河技师学院、漯河食品职业学院、市第一中专快速发展,势头很好。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,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。“幸福漯河”系列文化活动入围全省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。新增3个国家4A级景区。举办了8项省级以上高水平体育赛事,全民健身示范市创建工作全面启动,为300个行政村安装了体育健身设施。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,漯河市被确定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。漯河市市区便民自行车慢行系统投入使用。更新公交车辆120台,市内公交车IC卡实现全覆盖。计划生育、环境保护和土地管理三大基本国策全面落实,更加重视生态环境建设,蓝天工程、碧水工程推进有力,治理水污染、大气污染、粉尘污染成效初显,漯河市城市河流治理满意度测评居全省第1位,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居全省前列。切实加强土地报批,确保了重点工程和民生项目用地需求。进一步强化了审计监督,对217个单位开展了审计。统计、气象等工作得到加强,广播影视、新闻出版、外事侨务、民族宗教、史志档案、慈善事业等取得新成效。妇女、未成年人、老年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保障。国防教育、双拥工作和人民防空建设继续加强,军民融合式发展进一步深化,驻漯解放军、武警消防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在支持地方建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。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。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,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,665件人大代表议案、建议和政协提案全部办结,依法治市和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,完成了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。廉政建设力度加大,政风行风持续好转。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,着力解决了“四风”突出问题。 信访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,食品药品监管水平进一步提高,平安漯河建设深入推进,应急管理工作得到加强。漯河市荣获全省首批依法行政示范市、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市等称号。 各位代表!过去的一年,是极不寻常的一年,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,经济下行压力加大,漯河市不可能独善其身。面对多重困难压力和严峻挑战,我们清醒地认识到,漯河虽然发展较快,但块头不大、实力不强,在这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,如果稍有懈怠,就会丧失机遇,就会被新一轮发展的列车甩在后头。作为负责任的政府,必须敢于担当,积极作为,在市委领导下,强力推进六项重大攻坚任务,不管形势多么复杂多变,始终坚持发展第一,任尔东西南北风,咬定发展不放松。一年来,在经济运行、城市建设、招商引资、民生改善等方面,我们攻克了一批批难题,取得了明显成效。过去一年的工作实践,我们深深感到,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期盼,是做好政府工作的不竭动力;科学谋划、统筹兼顾、迎难而上、坚韧不拔,是有效推进工作的有力保障。 一年来,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,我们坚定不移抓项目、备后劲。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,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性作用,建立了项目建设专项述职制度,坚持实行重大项目领导分包、重点项目例会、联审联批等制度,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重大问题,多次组织重点项目集中开工、观摩讲评活动,强力推进项目建设,持续掀起项目建设高潮,一大批项目快速推进,57个重点项目建成投运,拉动了经济增长,增强了发展后劲。 一年来,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中,我们坚定不移提质量、增效益。坚持速度与质量并重,更加注重发展质量,在关停、拆除10家高污染、高耗能企业的同时,培育壮大了一批发展快、效益好、潜力大的中小企业,优化了产业结构,提高了经济增长质量,漯河市工业用电量增长11.1%、居全省第3位,税收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8.3%、居全省第1位。 一年来,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,我们坚定不移强县区、壮实力。坚持把县区经济作为支撑漯河市经济发展的顶梁柱,大力支持,强化指导,促进各县区高树标杆、加压驱动、明争暗赛、竞相发展,县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,有4个县区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达到20%以上,有3个县区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在全省158个县区排序中进入前40名。 一年来,在财政收支矛盾加剧中,我们坚定不移惠民生、促和谐。坚持发展与民生并重,更加注重改善民生,持续加大民生投入,漯河市各级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首次突破100亿元、达到101.4亿元,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4.8%、比上年提高了2.3个百分点,省定十项民生工程、市定十件民生实事较好完成,市区背街小巷改造全面完成、老旧小区全部整治,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,就医、就学、就业、困难群体生活保障等一批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,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实惠。 各位代表!过去的一年,我们能取得这些成绩确实不易。这是省委、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,是漯河市人大、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,是漯河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。在此,我代表市人民政府,向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工人、农民、知识分子、干部,向驻漯解放军、武警消防官兵、公安民警以及各界人士,致以崇高的敬意!向所有关心支持漯河发展的同志们、朋友们,表示诚挚的感谢!各位代表!在看到成绩的同时,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,漯河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,政府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。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,漯河市造纸、纺织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,部分企业产品结构调整较慢,生产经营极为困难,给本来就总量不大的漯河市工业经济带来很大的负面冲击,成为漯河市经济发展的拖累点,虽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新的增长点,但毕竟支撑作用有限,增长点尚消化不了拖累点,致使漯河市经济增长与年初预期目标还有一些差距;财政收入增速放缓,多种刚性支出增加,收支矛盾突出;产业层次总体不高、整体竞争力不强,食品产业规模大但附加值低,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快但规模小,服务业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;骨干企业群体不大,梯次结构不合理;教育、文化、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投入还需要持续加大,安全生产、涉法信访、征地拆迁、生态环保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;政府职能转变、简政放权还不到位,有的地方和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思想观念、工作作风、能力素质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还不相适应。对此,我们一定高度重视,认真对待,针对存在的问题,逐一研究改进和解决措施,决心在新的一年里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! 漯河政府工作报告篇2 各位代表: 现在,我代表市人民政府,向大会报告工作,请予审议,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。 一、20xx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,市政府在省委、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,在市人大、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,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团结带领全市人民,凝神聚力,攻坚克难,奋勇争先,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效。全市生产总值861.5亿元,增长9.4%;固定资产投资648.3亿元,增长23.1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.1亿元,增长14.1%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74元、农民人均纯收入9876元,分别增长10.7%和12.8%。 ——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70亿元,居全省第6位;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,比上年增加16.9亿元;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3.9亿元、比上年增加12.4亿元,增长29.7%、增速居全省第2位;税收收入43.7亿元,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81%、居全省第1位。 ——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。食品产业支撑作用更加明显,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35亿元、利润177.9亿元,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4.2%和65.9%。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。城区工业企业“退二进三”、“退城入园”力度加大,关停拆除了8家高耗能、低效益企业。服务业发展水平得到提升,实现地税收入23.4亿元,比上年增加6.3亿元,占全市地税收入的比重达到64.6%。 ——发展动力和后劲持续增强。“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”创建工作扎实推进,全省首家“国家肉及肉制品检测重点实验室”通过验收,双汇集团荣获省长质量奖。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。38家企业实施了战略重组,22家企业在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。开放招商成果丰硕,双汇国际成功并购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公司;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中国(漯河)食品博览会,中国食品名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;全市实际利用外资7亿美元、居全省第4位,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70亿元、增长26.7%。争取上级财政性资金88.2亿元,比上年增加14.8亿元。150个市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25.3亿元,59个项目建成投运。产业集聚效应更加明显,全市6个产业集聚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0亿元,从业人员达到15.4万人。 ——“三农”工作再创佳绩。投入和发放各类涉农资金26.3亿元。累计建成高标准粮田72.7万亩,粮食总产173.6万吨、实现“十连增”。蔬菜种植面积达92.5万亩。完成植树造林面积4.5万亩。新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8个、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,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726家,组建了全省首家大型畜牧合作社,我市成为全省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市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突破100万亩,占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总面积的43.7%、居全省第3位。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%,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取得历史最好成绩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快速推进。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,新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、旱涝保收田10万亩,新解决2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,新建户用沼气池3380座,新建、改造农村公路145公里。新改造农村危房5446户。完成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20个,实现2.5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稳步推进,累计建成住房2.8万套,7800多户入住新居。 ——城市建设扎实推进。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准,41项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加快推进。沙澧河开发建设一期工程持续完善提升、二期工程方案基本确定。新建、改造城市道路32条,107国道漯河段改造工程、241省道漯河段改建工程、交通路沙河桥拓宽改造工程竣工通车,人民路火车站区域地下通道建成投用,解放路沙河桥、太白山路沙河桥开工建设。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实现了历史性突破,征收房屋面积285万平方米,启动安置房建设面积248万平方米。供气、供水、排水等基础设施和环卫设施建设力度加大,市区旱厕全面消除,市污泥处置厂建成投用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(漯河新区)总体发展规划、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专家评审,西城区管理体制得到理顺、开发建设加快推进,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发展规划编制全部完成。城市公交改革攻坚破难,组建了国有控股公交集团,配置、更新了115台新型节能环保公交车辆,新开通了3条公交线路。完成了市区5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、10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,物业管理、违法建设等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深入推进,专项整治成效显著,城市环境明显改善,城市整体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。 ——民生质量显著提高。全市各级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90.9亿元,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2.5%;省定十项民生工程、市定15件民生实事较好完成。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.6万人、再就业2万人,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.1万人。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,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、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大病补偿、新农合大病补偿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、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全面提高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、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进一步完善。发放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6.9亿元,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.5万套,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住房保障创新试点城市。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。全市新建、改扩建幼儿园106所,市区新建、续建、改扩建中小学9所;普通高考本科上线人数继续保持在万人以上;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步伐加快。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,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,县区医院病房楼和乡镇卫生院、村卫生室改扩建等一批项目建成投用,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。我市连续六次荣获“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”称号。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,成功举办了纪念贾湖遗址发掘30周年暨贾湖文化国际研讨会,舞阳农民画入选全国“讲文明、树新风”公益广告,“周末沙澧文化超市”、“幸福漯河健康舞”荣获全省首届群星奖,许慎文化园续建工程竣工,周彦生艺术研究院二期开工建设。举办了16项省级以上体育赛事,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。计划生育、环境保护和土地管理三大基本国策全面落实,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,我市被授予全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优秀单位。统计、审计、人防、气象等工作进一步加强,广播电视、新闻出版、外事侨务、民族宗教、史志档案、慈善事业等取得新成效,妇女、未成年人、老年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保障。国防教育、双拥工作继续加强,军民融合式发展进一步深化,驻漯解放军、武警消防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在支持地方建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。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。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,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,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质量进一步提高,依法治市和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。廉政建设力度加大,政风行风进一步好转。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。信访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,食品药品监管得到强化,平安漯河建设深入推进,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,公众安全感指数居全省前列。我市荣获全国法治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、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市、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市、全省安全生产优秀市等称号。 各位代表!过去的一年,面对严峻形势和繁重任务,我们积极应对、科学谋划,勇于负责、敢于担当,在转型中创新思路、在挑战中坚定信心、在克难中加快发展。始终做到咬定目标不放松,深入研判形势,加强运行监测,全力保增长,持续调结构,加快促转型,全面提高质量效益;始终做到狠抓重点强推进,深化企业服务,现场解决问题,开展百日攻坚,强化督导问效,有力推动工作落实;始终做到创新举措求突破,面对各种难题,勇于攻坚克难,健全规划管理体制,完善城市“两改”政策,创新项目推进机制,加大银企对接力度,拓宽多元融资渠道,在改革创新中破解发展难题;始终做到尽心竭力惠民生,做决策、办事情,充分听取群众意见、充分考虑群众利益,在任何情况下都把改善民生放在心上、抓在手上、落实在行动上,尽最大努力提升民生质量;始终做到上下同心聚合力,各县区竞相发展,各部门顾全大局,各级领导率先垂范,广大干群合力攻坚,全市上下在团结拼搏、务实重干中创造了新业绩、铸就了新辉煌。 各位代表!过去的一年,在宏观形势错综复杂、区域竞争日益激烈、结构调整任务艰巨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,我们能取得这些成绩确实不易。这是省委、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,是市人大、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,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。在此,我代表市人民政府,向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工人、农民、知识分子、干部,向驻漯解放军、武警消防官兵、公安民警及各界人士,致以崇高的敬意!向所有关心支持漯河发展的同志们、朋友们,表示诚挚的感谢!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,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,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,政府工作与自身建设还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。主要表现在:全市经济产业层次总体不高,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,科技创新能力不强,骨干企业群体不大,服务业仍是全市经济发展中的短板;县区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快;城镇化水平不高,城镇功能不够完善;资源环境约束加剧,融资、用工等瓶颈制约依然存在;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与群众期望还有一定差距;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,作风不实、服务不优、效能不高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,一些公务人员能力素质还不适应新形势、新任务要求,极个别部门人员群众观念淡薄、服务意识较差,不作为、慢作为、乱作为现象时有发生,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。对此,我们一定高度重视,认真对待,采取有力措施,切实加以解决。 二、20xx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完成“xx”规划的关键一年。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: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和省委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,以稳中求进、进中提升为总基调,以六项重大攻坚任务为统揽,以项目建设为中心,以作风改进为保证,着力稳增长、调结构、抓转型、促改革、惠民生,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。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:生产总值增长10%左右,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%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%左右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%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%,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,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,省定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。 实现上述目标,要重点抓好八项工作。 (一)围绕招大引强,着力提高开放招商水平。坚持以开放招商为统领,紧盯世界500强、国内500强、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,深入推进产业链招商和集群招商,力争招引一批重大项目。创新招商方式。突出以商招商,充分发挥企业的招商主体作用,引导企业与境内外大企业、大财团进行战略合作;鼓励现有企业进一步增资扩能,拉长产业链条,加快产业集聚。突出招商重点。紧紧围绕各县区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、经济技术开发区、西城区的产业定位,强力攻坚招商,努力在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招引上实现新突破。尤其是对全市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食品、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等专业园区和商务中心区、特色商业区,招商引资要大见成效。精心办好第十二届中国(漯河)食品博览会,持续扩大中国食品名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。加大开放力度。拓宽开放领域,加快服务业、现代农业、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开放,力争在银行保险、现代物流、电子商务、文化旅游、科技、医疗、教育等领域引进一批合作项目。毫不动摇鼓励、支持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,大力引进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。 (二)围绕重点领域,着力抓好项目建设。坚持以项目为抓手、用项目作支撑,以项目大建设带动大投资、推动大发展。今年,安排市级重点项目150个,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,带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0亿元以上。狠抓重点领域项目。加快推进中大天然绿色科技产业园、兴茂钛业氯化法钛白粉、裕松源药业生物医药产业园、西盟·健客乳品工业园、中盐公司真空制盐等一批即将竣工投产的项目,开工建设旺旺新工业园、双汇第二工业园二期、嘉吉(临颍)工业园、渴望通讯等一批新项目,大力支持现有企业新上项目、扩大产能;着力抓好服务业、基础设施、民生事业等一批重点项目,全面提升重点项目质量和效益。完善项目推进机制。坚持重点项目推进协调例会、各级领导分包代理服务、重点项目联审联批、定期观摩讲评等制度,实行项目建设专项述职制度,推动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、再上新台阶。 (三)围绕转型升级,着力推动工业提速增效。调整优化工业经济结构。坚持做强食品工业,以双汇国际食品产业园、中国食品百强工业园、中国(漯河)食品包装机械产业园、临颍休闲食品产业园为主要载体,强化食品工业战略支撑作用,加快建设全国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。坚持做大新兴产业,着力抓好东兴电子产业园、漯河健康产业园、沙澧医疗器械产业园建设,加快建设全省重要的电子产品生产交易基地、生物医药生产基地。坚持做优传统产业,整合资源,统一布局,扩大高端化工产品规模,加快建设舞阳高端盐化工产业基地;加快推动机械、造纸、制鞋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。加快培育骨干企业群体。在全市选定30家重点企业、50家中小企业、100家小微企业,全力重点培育,经过几年努力,形成大型企业引领、中型企业支撑、中小企业快速提升跟进的发展格局。今年,全市新增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30家以上、超10亿元企业4家、超40亿元企业2家。持续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。按照产业集聚区功能定位,分类入驻项目,拉长产业链条,加快产业集聚。节约集约利用土地,切实提高投资强度,健全完善服务功能,推动产城融合发展,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区发展竞争力,争创全省示范产业集聚区,努力在全省产业集聚区考核中位次前移。进一步强化企业服务和技术创新。完善服务企业长效机制,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。深化“科技创新三年培育计划”,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,加快企业研发中心建设,支持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,积极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,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。 漯河政府工作报告篇3 各位代表: 现在,我代表郾城区人民政府,向大会作工作报告,请予审议,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。 一、20xx年工作回顾 20xx年,在市委、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,在区人大、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,我们团结带领全区人民,以“163计划”为统揽,凝心聚力,克难攻坚,锐意进取,稳中求进,较好完成了区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,开创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。 (一)落实“保增长”举措,综合实力不断提升。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局面,我们始终把保增长、保态势作为首要任务,主动出击,综合施策,抓招商扩总量,抓转型优存量,抓运行保质量。上海健康产业推介会等招商活动圆满举办,健康产业、精细化工、商贸物流三个百亿产业培育计划启动实施,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。强力实施“六大攻坚”,深入开展“两保两促四提升”、“驻包联”专项行动,积极搭建银企对接、用工对接服务平台,灵活运用土地增减挂钩、营改增扶持政策,强化要素保障,加强运行监测,保证了区域经济始终在合理区间运行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8亿元、增长9.5%,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.3亿元、增长23.1%,固定资产投资149亿元、增长20.3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亿元、增长14%,农民人均纯收入13364元、增长13.3%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70元、增长12.5%。 (二)加快“调结构”步伐,经济结构更趋优化。三次产业优化调整为12:57.4:30.6。工业经济稳步提升。“1351”工程扎实推进,企业优化升级势头强劲。裕松源药业建立国家级医药监测研发中心,双星机械、中原轧辊成为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,乐天澳的利、莲花医疗器械入选全省“百强、百高”企业。预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6亿元、增长14%,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.5亿元、增长56%,区定重点企业入库税金8130万元、增长24.6%,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,完成工业投资73.4亿元。荣获全省企业服务先进区。第三产业活力彰显。特色商业区规划完成修编,丹尼斯购物广场开业运营,义乌国际商贸城、恒润城市广场商铺启动认筹,“自由战士”品牌全国叫响,金钻SOHO、建业39号公馆为代表的嵩山路楼宇经济带初具规模,餐饮娱乐、商务会展、商贸物流多种业态竞相发展。新增三产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660家,预计实现三产增加值54.5亿元。现代农业稳中趋优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,西大坡高标准粮田、小农水重点县、蜈蚣渠治理等项目顺利完工,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,秸秆综合利用历年最好,粮食总产实现“十一连增”。现代农业规模发展,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.8万亩,新培育农业产业集群4处、现代示范园区2处,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1家、家庭农场21家。生态林业建设全省先进,畜牧业综合排序全省“十强”,连续7年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区,荣获全省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优秀区。全省新品烟草观摩会在郾召开。 (三)集聚“增后劲”能量,发展活力显著增强。招商引资成效明显。先后引进亿众汽贸物流园等55个超亿元项目,成功促成莲花医疗与丹麦威鲁克斯等6个战略重组项目。全区实际利用外资1.3亿美元,利用省市外资金39.8亿元,完成进出口贸易5300万美元。项目建设梯次推进。义乌国际商贸城等31个超亿元项目开工建设,裕松源一期、东风汽配等21个项目建成投产,全区5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0.5亿元,重点项目数量、投资规模、建设进度再创新高。产业平台更加完善。淞江产业集聚区经十路、五台山路南伸工程顺利推进,就业服务中心、公租房等配套项目加快建设,司法服务中心建成投用。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.6亿元,新增建成区面积1.2平方公里,新开工超亿元项目16个,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1亿元,成为全省一星级产业集聚区。漯西工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,经四路基本完工,澜景净水剂项目加快建设,4个超亿元项目成功签约。 (四)加大“抓统筹”力度,城乡面貌明显改善。城乡建设全市先进,孟平铁路复线、高速客运站、解放路和太白山路沙河桥等省市重点工程配合有力,太行山北路、文明路升级改造工程加快实施,改造农贸市场3个、背街小巷11条,建成星级公厕3座、街头游园14个、农村公路9条31.4公里。城区“两改”稳步推进,5个项目完成丈量,7个项目启动征收,征拆房屋62.8万平方米,开工建设安置房25.4万平方米,滨河·颐景园西区、天鑫·现代城二期、建业·壹号城邦四期等商住项目快速推进,郾城宜居品位不断提高。镇村建设梯次铺开,新一轮村镇规划启动修编,城关镇蝉联全省百强乡镇,黑龙潭实现撤乡建镇,卫星镇和重点镇建设取得初步成效,新型农村社区配套功能逐步完善。“创卫”工作全市领先,全域环卫体制基本形成,农村人居环境整治、美丽乡村建设、乡村清洁工程取得阶段成效,城乡管理水平明显提升。 (五)办好“惠民生”实事,保障水平全面提高。财政保障更加有力。全区民生支出12.2亿元,占财政总支出的81%,保证了各项民生事业支出和惠民政策落实。年初承诺的10件实事和教育实践活动中追加的22个民生项目推进有力,低保、五保、新农合实现城乡全覆盖,企业退休养老、干部教师津贴、优待抚恤、大病救助标准再度提高。全民创业全市先进,扶持自主创业1600人,带动再就业1.2万人。民生热点问题加快解决,消除农村不安全饮水人口6万人,免除新农合参保费2万人,修整农村危桥21座,整治老旧小区224个。尤其是黑龙潭3万亩除涝工程的实施,彻底解决了困扰群众多年的内涝问题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。城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,新启动小学建设项目1个,改扩建中学2所,顺利通过“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”国家认定。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,区人民医院及2个镇卫生院病房楼建成投用,中医院病房楼启动建设,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全市领先。便民服务网络不断健全,改扩建社区服务中心10个,改造基层站所15个。文化事业蓬勃发展,裴城村入围河南历史文化名村,伊人玫瑰庄园入选国家旅游项目库。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,养老产业园项目已经启动,新发展养老机构1家、幸福院19家。成为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先进区、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、全省文化先进区、全省人口计生工作先进区、全省优秀科普示范区、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。全省“留守儿童之家”现场会在我区召开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。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圆满完成,信访问题攻坚行动扎实开展,企业改制工作稳步推进,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,成为全国“六五”普法中期先进区、全省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先进区。社会治安、土地管理、食品药品安全不断强化,消防、环境保护、老干部工作全市先进,工商、质监、监察、应急、气象、通讯、侨务、残联、人民防空、外事接待、爱国卫生、史志档案、民族宗教、民兵预备役建设等工作,都取得了新的突破,创造了新的业绩。 (六)突出“转作风”要求,政务效能持续强化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,干部思想受到深刻教育,“四风”问题得到集中整治。累计整改到位事项106项,制定完善政府规范性制度16项,取消、规范行政审批服务项目10项,废止、宣布失效政府规范性文件123件,办结各类行政服务事项4.1万件,全面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。坚持科学民主决策,制定《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》,进一步健全了公众参与、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。工作中坚决服从区委领导,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、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,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、政协提案186件,满意或基本满意率100%。严格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各项政策,集中清查12项惠民政策落实情况,纠正了一批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问题。落实“两个责任”,不断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力度,对20xx年以来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全面审计,对新上5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实行预决算和全程审计监督,在全区推行公务卡制度,压缩“三公”经费30%,精简会议文件26%,树立了勤俭节约、艰苦奋斗的优良政风。 各位代表! 在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面前,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。这既是市委、市政府和区委统揽全局、正确领导的结果,也是区人大、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、支持的结果,更是全区干群和衷共济、顽强拼搏的结果。在此,我代表区人民政府,向全区人民、驻郾部队、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,向所有关心支持郾城发展的各界人士,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!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,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,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:一是经济基础仍然薄弱,经济总量依然偏小,支撑郾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还不牢固。二是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,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,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,三产比重依然相对偏低,经济发展质效仍需进一步提高。三是城镇化率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,城乡基础设施还不完善,改善人居环境任重道远。四是土地、环境、资金等瓶颈制约仍不同程度存在,城乡管理、征地拆迁、信访稳定等领域还存在许多问题,改善民生、维护稳定的压力很大。五是政府自身建设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,服务意识不强、办事效率不高、工作作风不实等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。对此,我们必须高度重视,采取有效措施,认真加以解决。 二、20xx年工作安排 20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,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,更是“xx”规划的收官之年。做好20xx年各项工作,对“十三五”良好开局、顺利实施至关重要。今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:全面贯彻落实党的、xx届三中、四中全会精神和我省“三个总”发展战略,把握总基调,适应新常态,紧紧围绕健康产业、商贸物流、生态宜居“三个示范区”建设目标,以六大攻坚任务为统揽,以作风建设为保障,着力在深化改革创新、提高经济质效、优化城乡环境、保障改善民生、推进依法治区等方面实现新提升,奋力推动“实力、魅力、和谐、幸福”郾城建设再上新台阶。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:全区生产总值增长9%,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%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%,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%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%,农民人均纯收入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%,市定城镇新增就业、节能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等目标全面完成。 完成上述目标,实现赶超提升,需要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: (一)坚持改革开放,提升发展活力。坚持以改革破难题,以开放增后劲,创新机制体制,集聚发展要素,激发经济活力。 深化改革,创新机制体制。进一步简政放权,落实非禁即入政策,列出政府部门权力清单,推动审批事项公开化、审批 流程规范化。优化政府机构设置、职能配置,推进有关部门机构整合,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。理顺区、镇(街道)权责关系,扩大营改增试点,推进预决算公开、公务卡结算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,清理规范优惠政策,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,提升财政风险防范能力。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、文化体制、户籍制度、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、养老保险制度改革,努力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。 拓展平台,强化载体支撑。淞江产业集聚区要突出争星进位,不断提升承载能力,尽快完善路桥水电、绿化美化等配套设施,启动实施太白山路北伸、嫩江路西伸工程,确保综合服务中心建成投用。新增建成区面积1.5平方公里,新开工超亿元项目16个,力争全省综合排序位次前移。漯西工业集聚区要突出功能提升,拉大发展框架,完善服务功能,促成一批创新型、科技型项目落地,确保新开工超亿元项目3个以上,力争早日由市级专业园区晋升为省级产业集聚区。特色商业区要突出规划引导,尽快完成控规批复,紧盯台湾润泰、晋商集团等知名企业,引进一批大企业、大财团和品牌运营商,着力打造沙北商贸核心区。 扩大开放,全力招大引强。突出定向、定点、定责,创新招商理念,推动招商由拼政策向拼服务转变。突出主导产业定向招商,紧盯“三个招商图谱”,围绕“三个百亿产业”培育计划,大力实施延链补链招商,补齐发展短板,壮大优势集群。突出重点区域定点招商,瞄准长三角、珠三角、航空港等重点区域,聚焦央企名企和国内外500强企业,实施驻点招商、以商招商和网上招商,着力引进一批领军型人才、基地型项目和龙头型企业。突出机制完善定责招商,完善绩效考评机制, 科学定责,严格督责,严肃问责,重奖招商功臣,鼓励全民招商,确保引进超亿元项目25个以上,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%以上。 强化服务,狠抓项目推进。主动顺应宏观调控政策,认真研究国家投资倾向,最大限度争取政策性项目资金。坚持集约高效用地,清理闲置土地,盘活存量土地,用好增减挂钩政策,满足重大项目用地需求。搭建银企对接平台,提高淞江投资公司等融资平台运作能力,开辟多元融资渠道,逐步破解项目资金瓶颈。打造综合信息服务平台,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、农业现代化、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。落实县级干部联系企业和项目责任制,实施重大项目联审联批、全程代办、专项述职制度,构建“绿色通道”,优化服务环境,狠抓项目推进。力争新开工超亿元项目30个,建成投产20个,完成投资50亿元以上。 (二)坚持工业主导,提升二产质效。以先进制造业为方向,以科技创新为驱动,优化工业结构,提升发展层次,加快优化升级。 突出转型升级,做优传统产业。以延链强链、技术改造、靠大联大为手段,推进食品产业向绿色健康型、建筑建材向节能环保型、机械制造向高端专业型转变。支持小帅才、众益达等企业提升层次,提高品牌影响力;鼓励大河型材、江山建材等企业技术改造,发展绿色环保建材;引导双星机械、博华铸造、志捷汽车等企业配套发展,打造集聚度高、互补性强的机械装备产业集群,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产品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。 突出规模支撑,做强新兴产业。以技术领先、优势互补、低碳环保为前提,大力发展健康、精细化工等战略新兴产业。依托漯河健康产业园,引进配套关联企业,加快启福医药、万泽生物等项目建设,确保裕松源二期、高旗饮品等项目建成投产,全力构筑规模、水平、效益全省领先的健康产业示范区。依托漯西工业集聚区,引进一批技术密集、附加值高的精细化工项目,力争中节能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落地开工,确保新旺二期建成投产,着力形成多元支撑的新兴产业体系。 突出创新驱动,壮大骨干群体。实施人才驱动战略,加快“两化”深度融合,加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。支持恒达食品、江山建材与江南大学、清华大学技术合作,帮助莲花医疗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,鼓励双星机械争创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促进工业由“制造”向“创造”转变。以“企业服务提升年”为重点,持续推进“两保两促四提升”活动,完善常态企业服务机制,调整重点企业名录,实施分类指导帮扶,全力支持其上项目、扩规模、增效益,着力培育结构合理的骨干企业群体。确保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20家以上,新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家以上,促成战略重组项目5个以上。 (三)坚持科学引导,提升服务业比重。以特色商业区为辐射,科学规划引导,加快特色培育,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、比重提高、水平提升。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。优化商业布局,鼓励块状发展,重点抓好恒润城市广场、昌建·东外滩商业综合体项目,加快推进正泰步行街、和众商业街项目,不断提升丹尼斯、义乌国际商贸城品牌影响力,尽快构筑以品牌经营、商业连锁为主的大商贸格局。充分发挥豫南陆路口岸综合辐射功能,加快申通电商物流园、传美物流、隆兴物流项目建设,全力融入航空、高铁网络,加速形成现代物流集聚优势。 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。主动对接智慧城市建设,积极发展“自由战士”、亿峰、全珍等电商品牌,推动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;加快构建多层级立体化养老服务体系,推动养老服务与医疗、家政、健康、教育互动发展;巩固提升嵩山路楼宇经济带,鼓励发展金融保险、法律会计、信息中介、担保评估等新兴业态,打造现代服务业新亮点。 着力壮大休闲旅游业。加快推进凤凰岛生态综合开发项目,大力发展沿河观光、鲜果采摘等生态休闲游,着力培育裴城“中国传统村落”、新店伊人玫瑰庄园等特色乡村游,精心打造化身台寺、彼岸寺经幢等历史文化游,巩固提升餐饮住宿、休闲娱乐等特色服务业,致力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品牌和文化休闲街区,不断扩大郾城的吸引力和辐射力。 (四)坚持稳粮强农,提升农业效益。以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为核心,夯基础、优结构、强产业,加快推动现代农业规模化、产业化、生态化发展。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。整合涉农项目资金,加大水、电、路、林等田间设施投入,加快小农水重点县、小颍河治理、五虎庙灌区升级改造等项目建设,提升高标准良田“百千万”示范方创建水平,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,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。新增旱涝保收田1万亩、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,致力打造全省有影响的10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基地,力争粮食总产稳定在4亿公斤以上,确保粮食绝对安全。 优化现代农业结构。坚持生产基地化、基地园区化、园区景点化。充分发挥龙城鲜桃、新店草莓、亿康果蔬等品牌农业辐射带动作用,大力发展特色高效现代农业,着力调整优化现代农业结构,倾力打造以郾襄路、坡大线、107国道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示范带。新培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处,新发展无公害蔬菜3000亩,争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。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,突出抓好11个双汇肉鸡产业化项目,努力实现生猪和三禽饲养量稳步增长,保持全国生猪调出大区和全省畜牧强区地位。 构建新型经营体系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建设,大力培育专业大户、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着力构建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。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、集体建设用地、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,引导和规范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,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鼓励适度规模经营。积极发展村镇银行、农业保险,不断加强涉农政策监管,促进和保障农民增收减负。 (五)坚持城乡统筹,提升宜居品位。坚持建设管理并重,扩容提质并举,全面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。 完善基础设施,提升城镇功能。全力配合牡丹江路、龙江路、高速客运站、解放路和太白山路沙河桥等市政重点工程,尽快打通解放路、泰山路等断头路,规划建设一批环卫设施、地下管网、街头游园和绿化亮化项目,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。全面加快卫星镇、特色镇建设,培育特色产业,完善城镇功能,加速人口集聚,着力打造一批功能完善、环境优美、宜居宜业的小城镇。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,完善提升已建社区配套服务功能,努力让更多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。 抓好城区“两改”,提升城市形象。按照“村为主体、群众自愿、市场运作”原则,成熟一个、启动一个,稳步推进城区“两改”,重点加快已启动项目安置房建设,统筹实施社区服务、便民网点和商业配套设施建设。确保李盘庄、刘庄等安置房项目快速推进,南街、小高庄、碾盘张、巴山路、五里庙四村等安置房项目开工建设。征收房屋80万平方米,建设安置房20万平方米,建成一批精品住宅区,改善群众居住条件,提升城市整体形象。 创新城市管理,提升城乡品位。创新城乡管理模式,加快电子信息技术在市政管理、治安防控、应急保障等领域的推广应用,推进智慧城市建设。全力冲刺“创卫”收官,建立健全常态化管理机制,不断提高精细化和网格化管理水平,持续开展市容市貌、环境卫生、交通秩序等专项整治,着力打造整洁、有序的城乡环境。强化执法力量,用最坚决的态度、最严厉的措施,依法推进“双违”整治,绝不姑息迁就任何损害社会公平正义的行为! 加强环境保护,提升生态文明。强化生态文明理念,加快美丽乡村建设,力争产业、村庄、土地、公共设施和生态环境“五规合一”,确保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建设共生双赢。加大林业生态建设力度,加快生态廊道、农田林网和环城防护林建设,完成造林面积5000亩,改造绿地面积2.2万平方米。实施蓝天工程、碧水工程和乡村清洁工程,强化节能减排监管,加强污染治理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,力争省级人居环境达标村突破50%、示范村突破20%,致力打造天蓝、地绿、水清的生态宜居示范区! (六)坚持民生为重,提升保障水平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尽最大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区人民。 健全更有幸福感的社保体系。积极培植财源,强化税收征管,优化支出结构,夯实财力保障基础。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,健全覆盖城乡的服务体系,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。扩大五个基本险种覆盖范围,健全失地农民保障机制,加强城镇职工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互转衔接。加快养老产业园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、农村幸福院等养老设施建设,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、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。持续加强农村“三留守”人员和失独老人关爱服务工作,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、慈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,不断强化困难学生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,加快建立覆盖广泛、公平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。 打造更有公平感的公共服务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,巩固提升义务教育水平,积极发展学前教育、高中教育和特殊教育,促进教育均衡和优质发展。完善“单独二孩”政策,巩固基本药物制度,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,加快中医院病房楼、卫生计生服务中心建设,提高卫生计生服务水平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,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广泛开展文化娱乐和全民健身活动,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。全面启动饮水安全村水质复查,尽快解决农村新增饮水不安全人口饮水安全问题。支持工会、共青团、妇联、残联等群众团体工作,做好质监、工商、监察、统计、消防、气象、通讯、对台侨务、外事接待、爱国卫生、史志档案、民族宗教和民兵预备役等各项工作。 创新更有安全感的社会管理。健全防灾减灾体系,提升应急处置能力,积极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。强化安全生产“红线意识”,切实加强“打非治违”和隐患治理,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。理顺食品药品监管体制,加强食品药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,全力打造食品安全放心区。统筹城乡社会管理, 完善村(居)民自治制度,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,创新流动人口、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机制,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水平。深化“四门处访”机制,畅通群众诉求渠道,加快解决企业改制遗留问题,依法化解和调处各类矛盾纠纷。深入开展“平安郾城”建设,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,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,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。 各位代表,民生连着民心,民心凝聚民力。在此,区政府郑重承诺,今年将围绕民计民生,着力办好10件实事:1、投资5000万元,实施农村中小学升级改造,建成区第二实验小学;2、投资2900万元,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,完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;3、新建、改建50个村卫生室,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;4、投资1700万元,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公里,对商小线颍河桥进行改造;5、对海河路、太行山路等城区主干道及11条背街小巷进行升级,对黄河广场、钟楼广场实施改造;6、开工建设小高庄农贸市场,改造提升辽河路和华山农贸市场;7、投资2800万元,实施1.6万亩高标准粮田建设,补贴新购农机具400台(套);8、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配套设施投入,购置垃圾运输车30台、移动式垃圾箱500个,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;9、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300万元,实现创业帮扶1600人,带动就业1.2万人;10、新建30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,新建改建8个社居委服务中心,完善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。 办好以上10件实事,是人民的期盼,更是政府的责任。区政府将集中财力,集中精力,全力以赴,确保落实,坚决向全区人民兑现承诺! 三、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改革发展的新形势,人民群众的新期盼,迫切要求政府有新作为。我们必须严格落实依法治国要求,进一步改进作风,转变职能,创新理念,强化管理,尽心竭力把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履行得更好。 (一)更加注重依法依规,打造尊法守法的法治型政府。坚持以法治思维引领改革发展,用法治方式维护公平正义。尊重宪法法律权威,加强法治宣传教育,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,增强尊法守法、学法用法的自觉性。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、政协民主监督、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,坚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、履行职责,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调节和管理经济、社会事务,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。完善政府规范性文件和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,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和自由裁量权,强化执法监督和行政复议监督,确保严格执法、公正执法、文明执法。 (二)更加注重科学民主,打造开明开放的阳光型政府。正确处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、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,不急功近利,不贪大求快,端正政绩观,树立新导向,多做打基础、利长远的工作,创造经得起实践、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。进一步完善公众有序参与政府决策的工作机制,严格落实重大事项公共参与、社会听证、专家论证、风险评估制度,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、政协提案和各类社情民意,诚恳听取老干部、企业家和社会各界的意见,不断提高决策的民主化、科学化水平。进一步深化政务信息公开,办好电子政务和政府门户网站,拓宽群众问政渠道,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。 (三)更加注重民生改善,打造亲民利民的服务型政府。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责任,把群众满意作为最大追求。凡是政府出台的政策、部署的工作,都充分尊重群众意愿、凝聚群众力量、保障群众利益。坚持问政于民、问需于民、问计于民,践行“一线工作法”,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群众机制,深化驻村、包企、联社区活动,切实为企业和群众解决更多实际问题。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,不断加强就医就学、行路饮水、就业创业、住房养老等服务保障,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均衡的公共服务,让群众感到明显变化、得到更多实惠、过上更好生活! (四)更加注重作风转变,打造求实务实的开拓型政府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,主动到困难大、矛盾多的地方去倾听民意,充分利用区长信箱、民生热线等渠道把握民情,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下基层、接地气、办实事上。大兴真抓实干之风,定了就干,干就干好,善始善终,善做善成,持续推进“双提升”活动,坚定不移转变作风、整治“四风”、整肃政风。大兴开拓创新之风,主动适应科技进步、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要求,勇于创新突破,敢于担当负责,遇到矛盾不回避,面对困难不推诿,努力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谋求新作为。 (五)更加注重从严治政,打造清正清明的廉洁型政府。强化“一岗双责”,完善惩防体系,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,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,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。强化制度约束,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,严格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,加强工程建设、土地出让、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和环节的监管,建立村(居)组织“阳光三权”监督体系,完善权力运行、监督和约束机制。强化勤俭意识,严格执行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条例,加强公共预算刚性约束,确保“三公”经费只减不增。强化自律意识,坚守底线、筑牢防线,敬畏权力、慎用权力,以干部清正、政府清廉、政治清明的良好形象取信于民。 各位代表! 形势催人奋进,发展重任在肩。让我们在市委、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,精诚团结、锐意进取,鼓足干劲、积极作为,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,为郾城在实现中原梦进程中更加出彩而努力奋斗! |